婚姻法24条的前世今生(婚姻法24条 司法解释)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婚姻法24条的前世今生,以及婚姻法24条 司法解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婚姻法24条的前世今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婚姻法24条 司法解释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协议离婚制度始于什么时候?
历史上允许女性提出离婚的法律,早在唐朝已经有了。
出自敦煌山洞出土的唐朝人“放妻协议”(唐代称离婚为“放妻”)。这份离婚协议书的主要内容是:“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为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冤家,故来相对;即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扫峨眉,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在中国历史的多数时期,女子一直是处于“被压迫”地位,很多朝代妇女没有离婚自由,男子可以任意“休妻”、“出妻”,女子却只能忍受。同时,女子被“休”、被“出”,被认为是奇耻大辱,改嫁更是“丧失贞节”。简单的解释,就是丈夫很宽容地说:如果没有缘分,咱俩不如好合好散,离了之后,希望你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再找个好人家……
而这份“放妻协议”却给后人展示了历史上真实的一幕:妇女当时的地位极高,夫妻之间提倡“好合好散”。
这张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放妻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之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妇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而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4月13日颁布的《婚姻法》更是明文允许男女双方可以自由离婚。
《婚姻法》第五章 离婚
第十七条 【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男女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经区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调解无效时,亦准予离婚。
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双方应向区人民政府登记,领取离婚证;区人民政府查明确系双方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确有适当处理时,应即发给离婚证。男女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得由区人民政府进行调解;如调解无效时,应即转报县或市人民法院处理;区人民政府并不得阻止或妨碍男女任何一方向县或市人民法院申诉。县或市人民法院对离婚案件,也应首先进行调解;如调解无效时,即行判决。
婚姻与离异,如果仅给予男方权利,是夫权压迫,在这个领域实现社会平等的一大要素是给予女权,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法律《婚姻法》就在法律层面落实了这项权利。
1950年5月1日。
我国最早的一部婚姻法于1950年5月1日公布。
《婚姻法》第三十一条,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发给离婚证。这一规定中未使用协议离婚一词,便却规定了协议离婚的条件和程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婚姻法24条的前世今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婚姻法24条的前世今生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