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张爱玲民国情感美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张爱玲民国情感美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大家怎样看待张爱玲与胡兰成之间的感情?

1、大家怎样看待张爱玲与胡兰成之间的感情?

本来不过是一场很正常的男欢女爱,因为两个都是文化名人,又处于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演出了一出传奇之恋,令人侧目。

后世人总有人为张爱玲鸣不平,认为张爱玲这么一个文化传奇,贵族小姐,怎么会错爱一个滥情的男人,还是一个汉奸。我觉得这些人操心太多,“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爱情本来就是一场没有道理的游戏。

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但有无缘无故的爱。何况彼时两人的确“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张爱玲并非常人,出身高贵,成名甚早。她不以尘世的价值观去品评一个人,也没有什么政治观念,只是把胡兰成当作一个懂她的男人。爱了便爱了,而且还爱的那样卑微。“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不在乎他的年龄,不在乎他的家庭,甚至不在乎他有几个女人。“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也许她只在乎胡兰成当下对她的爱,其他的,她都不愿多想。

和所有恋爱中的女人一样,不过张爱玲爱的更纯粹更痴情。如果你认真读过他两的作品,会发现两人的气质其实非常相符,都深受古典文化的侵染,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旧文人的气质,属于那种新旧文化包围中的小资文人。

胡兰成确实非常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胡兰成在《评张爱玲》一文开宗明义:“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的一面食月下的青灰色。”

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也许就是这一个“懂得”。不过恋爱中的张爱玲还是有收获的。在热恋与失恋的徘徊与挣扎中,她完成了她自己最精彩的篇章:《倾城之恋》、《沉香屑》、《金锁记》、《心经》……一篇又一篇,篇幅并不太长,却清一色的清贞冷艳,它们成就了她的经典,也成就了那个城市的经典。

1947年6月,彻底失望的张爱玲选择了分手:“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随诀别信还附上了自己的30万元稿费。自此以后,这场传奇之恋,就这样辛酸地谢幕了。

张爱玲曾对胡兰成说:“我将只是萎谢了。”萎谢的不仅仅是爱情吧,还有文采,此后张爱玲的创作也进入了低谷。

大家怎样看待张爱玲与胡兰成之间的感情?

谢谢邀请!

1944年2月4日的某一个时辰,一个三十八岁、长相雅致的男人,与一个年仅二十四岁、才倾天下的瘦削高挑的女人见面了。

对男人来说,他只是好奇她是怎样的有才华,怎么能写出《封锁》这样的好文章,他觉得他要征服她。

对于女人来说,却是她一生的"劫",乃至最后她逃走中国,孤独地死在美国寓所,都是拜他所赐!

男人正是曾任汪伪政权宣传部次长的汉奸文人胡兰成。

女人则是大名鼎鼎,后来崇拜者众的民国第一才女张爱玲。

张爱玲,这个说过"出名要趁早",写过无数爱情小说,应该把"爱情"和"男人"都研究得无比透彻的奇女子,却没有把胡兰成好好研究一番,就稀里糊涂,甚至卑微地爱上了胡。她不知道胡兰成已有家室,并且还不止一个。她不知道胡兰成是汉奸,政治立场是有严重问题的。

胡兰成在她眼里却是不错的:虽然胡兰成比张爱玲大了十四岁,但张爱玲从小缺少父爱,缺少男性的关怀。胡兰成长相斯文帅气,戴副眼镜,更显得才华横溢,胡的学问也是世间少有的,有人认为在沈从文之上,并不逊色于张爱玲。胡兰成懂女人,更懂张爱玲这种高冷范的女人,更难得的是懂她的作品。

所以两人在一起时,常常是张爱玲静静地听胡兰成说,眼里满是崇拜!

不能说胡兰成是人渣,只能说他是情圣,他周旋在女人的鲜花丛中能全身而退毫发不伤,确实令人叹服。

1944年8月,胡兰成与张爱玲结婚,彼时,胡兰成给张爱玲许诺:"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张爱玲满以为是嫁给了爱情,却不知道嫁给了爱情的骗子,其实也不能说是骗子,用现在的话说,胡兰成爱的时候是真的爱,只是不爱的时候是真的不爱,胡是不专情而已。

1947年6月10日,张爱玲与胡兰成决绝。

临水照花、能写锦绣文章的张爱玲,结束了自己第一次的婚姻。




和大部分感情故事差不多,痴心女子负心汉。

不同的只是女子有才名,而男子虽说是汉奸,大节甚亏,到底也是风流才子,写得一首好文章。

所以有名而已。

张爱玲冷情,其实这样女子最是痴心,但也最容易遇人不淑,芳心错付。

胡兰成浪荡,除了玩得一首好文字外,于国不忠,于情不诚,倒是从不亏负自己。

  这是我两年前写地一篇日记,恰巧是关于两人: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胡兰成——这个得意洋洋的酸男人——在他的《民国女子》里写下张爱玲这句话的时候,我总会想起佛祖拈花一笑的佛典。如来拈花,众生茫然,唯达摩微笑。胡兰成和张爱玲何曾不是这样,女人的爱大概也是佛法无边,胡的每一次拈花,张纵使酸楚,不也只得慈悲一笑。最后一次,立在涛涛江边,她凄凉地笑着对他说:我只是萎谢了。  张第一次送给胡一张自己的照片,背后这么写:见到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去,可她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一个高傲的女人,见到自己喜欢的人,却恨不得自己低到尘埃,以一种垂眉顺目的温柔来注视眼面前的男子,万千缠绵里纠缠出心底最美丽的花朵。可是后来,她凄凉一笑:我只是萎谢了。隔着长江的风,吹在胡兰成的耳里,却只是他几十年后的自鸣得意。那凄凉透过几十年的风雨如晦,更添凄凉。  胡的《今生今世》是两年前翻过的书了,我从不喜欢在感情上说谁负了谁。看张写下的那棵桃花树下的故事就会开释的,何况她自己都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可几十年后,胡兰成的那番调笑,那份得意,我只恨他们相识,恨他当年何以那么懂得她,难怪他糟蹋起她来比谁都狠,准。赖雅死了,张又得单身,于是,万里迢迢,千方百计打听得他的下地址,这个清高的女人,却只能借口向他索回昔日托他保管的几本书,来信看似简短冰凉,可胡是何人,何尝嗅不到其中的悱恻。几十年前就已丢弃的书,哪有再用之说,再阅的怕是那段逝去的感情吧。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后,胡洋洒洒地将那份得意飘过了美国,自此,张就彻底萎谢了。  两年前囫囵吞枣看过的一本书,再来说愤怒,那愤怒也被时光世事击得七零八落,算来算去,还不是“听评书掉泪,替古人担忧”。可张的这句情话,我是喜欢的。  已经不再忧伤了,千万年间千万人中的相遇,在时间无涯的荒原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遇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你也在这里吗?  你也在这里吗?只是疑惑地问,没有惊喜,永远不再惊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张爱玲民国情感美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张爱玲民国情感美文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